我們奉命推動【台灣農業跨國合作,開創海外新台灣】,這是實現【世界大同】的基礎工程,示範基地在中美洲-小美國-貝里斯。

Loading...

會員登入
商品目錄
首頁 » 君子儒 (2)--大丈夫做大事,不拘小節

君子儒 (2)--大丈夫做大事,不拘小節

君子儒 大人儒 (2)
 
孔子曰:言必信,行必果,硜硜然小人哉!
 
孟子曰:大丈夫做大事,不拘小節.....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唯義所在!
 
 
孟子的這句話強調大丈夫做大事時,不應拘泥於小節,而應以「義」為最高原則,即使言行有變,只要符合大義即可。
 
 
以下是三個古今中外的著名案例,能夠詮釋這句話的精神:
 
 
1. 劉邦:「約法三章」與後續變通(中國漢朝)
 
背景:秦朝滅亡後,劉邦進入關中,為安撫百姓,他提出了「約法三章」,即只懲罰殺人、傷人、盜竊之罪,以減輕秦律的苛刻。
 
對應孟子思想:
 
劉邦當時承諾只維持這三條法律,但建立漢朝後,他仍制定更完整的法制,與原先的「約法三章」不盡相符。
 
這並非背信,而是因為隨著政權穩定,必須依據「義」來調整施政方針,而非拘泥於當初的承諾。
 
 
2. 邱吉爾:二戰時的戰略變通(英國)
 
背景:二戰初期,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堅持不與納粹德國談判,主張戰鬥到底。但當戰況惡化時,他接受美國援助,並與蘇聯(斯大林)結盟,即使此前他曾強烈反共。
 
對應孟子思想:
 
邱吉爾原先的言辭與後來的行動看似矛盾,但他的目標始終是「義」——保衛英國與民主世界。
 
為了擊敗希特勒,他選擇與斯大林合作,這並非背信,而是順應大局變化,符合「唯義所在」。
 
 
3. 劉備:「寧負天下人,不讓天下人負我」的變通(三國時期)
 
背景:劉備在《三國演義》中被塑造成仁義之君,但歷史上,他在關鍵時刻也違背過承諾。例如,他曾與劉璋(益州牧)友好,後來卻奪取益州,因為他認為這是為了天下大義,鞏固基業以抗曹操。
 
對應孟子思想:
 
劉備口口聲聲強調「仁義」,但在政治現實中,他仍選擇背叛盟友來取得戰略要地。
 
他的行動與「言必信,行必果」有矛盾,但從大局來看,他是為了抵抗曹操,維護漢室正統,符合「唯義所在」。
 
 
結論:
 
孟子的這句話並不是鼓勵不守信用,而是強調應該以大義為核心,根據情勢變化靈活應對,而非僵化地拘泥於承諾或行動。
 
這些歷史人物的作為看似「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」,但他們都順應了時局變化,最終成就了大事,展現了「大丈夫」的格局。
 
 
請填寫您的 E-Mail :